牛蒡又称大力子、蝙蝠刺,其肉质根不仅富饶营养物质,且有增进血液循环、避免中风、抑制便秘、下降血糖、强身复壮等效果。作为营养保健型特种蔬菜,销路好,效益高,近年来不少地区农户开端引种。但病虫害不断制约着牛蒡的生产,及早采取防治办法,是牛蒡生产的当务之急。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方法,供农户参考。
一、病害症状及发生条件
1。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。病斑多时集合在一起导致叶片早枯,湿度大时,病斑锈褐色,病叶初生圆或不规矩形,后病斑外缘呈轮纹状时,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;茎斑初椭圆形,上下扩展,中间凹陷,变黑生霉及至整株倒伏。病叶自下而上发生,并向邻近植株蔓延。暖和湿润或雾多露重有利发病,缺肥生长瘦弱的植株老叶更易感病。该病通常6月开端发病,8—10月高温连雨、湿度大受害最重。
2。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。受害叶最初呈鲜绿色水渍状病斑,渐变淡褐色,呈多角形,以后干涸穿孔;茎上染病初期呈水渍状,后沿茎纵向扩展,严重时溃疡或裂口,变褐干涸。在温度24—28℃,相对湿度70%以上时,对该病的发生极为有利,雨季该病最易发生,发病后遇气象干旱利于症状浮现。昼夜温差大,结露重且延续时间长,发病重。
3。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。受害叶片初冷僻密不等的白色粉斑,后粉斑互相交融,叶片外表覆盖白粉,终至叶片枯黄。暖和多湿雾大露重气象发病重。泥土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易诱发此病。
二、害虫为害特点
1。金针虫幼虫在土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、幼根及茎的地下部分,使幼苗枯败而死,造成缺苗断垄;秋季还蛀食块根,影响外观和品格。
2。蛴螬幼虫食害苗、根,成虫仅食害树叶及部分作物叶片,可使幼苗致死,造成缺苗断垄。肉质直根受害呈缺刻孔洞,严重影响食用价值。
3。蚜虫喜密集于嫩叶、嫩头上吸取汁液,使叶片卷缩发黄,生长不良。
三、病害防治
1。履行轮作牛蒡最忌连作,通常5—6年轮作1次,至少也得3年,前茬以叶菜类最好。
2。消灭菌源及时摘除病叶,收获后消除病残体,集中销毁或深埋。
3。加强栽培管理增施基肥,留意氮、磷、钾配合施用,避免偏氮或缺肥,加强寄主抗病能力。苗期不耐旱,忌泥土干旱,须维持泥土湿润。雨季应清沟理墒,雨后及时排水,下降田间湿度,如延续淹水2天,直根即糜烂。
4。药剂防治发病初期,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—600倍液,或50%克菌丹可湿性粉400倍液,或77%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可湿粉600—800倍液,或40%乙磷铝400倍液,对黑斑病有较好防效。对角斑病宜选用50%琥胶肥酸铜(DT)杀菌剂,或60%琥·乙磷铝(DTM)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40%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—800倍液,或72%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—4000倍液。其中琥胶肥酸铜、瑞毒铜对白粉病有兼防作用。而白粉病的防治宜选用15%酮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,或60%防霉宝超威粉600—700倍液,或2%武夷霉素(B0—10)水剂200倍液,30%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。应10天左右防1次,连防2-3次。
四、害虫防治
1。金针虫、蛴螬等地下害虫防治
(1)合理部署茬口。前茬为豆类、花生、甘薯和玉米地块经常蛴螬发生重,应选择其它茬口地块种植。
(2)对前茬发生较重的地块深耕和初冬翻种,播前深耕细耕可消灭约 30%左右地下害虫,有助于减轻为害。
(3)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。因未腐熟的厩肥对蛴螬、金针虫、种蝇等地下害虫有强烈的趋性,使成虫趋向产卵。
(4)合理施用化肥。对一些能分发出氨气的化肥(如碳氨、氨化过磷 酸钙等)可恰当选用,这些化肥对地下害虫有一定驱避作用。但要留意追肥时应稍远离根部,以防烧根。
(5)田间发现死苗时,立刻在苗邻近挖出幼虫,集中消灭。
(6)药剂防治:
①泥土解决联结播前整地,每667m2用5%辛硫磷颗粒剂1。5—2。5kg,均匀撒布于田间,浅犁翻入土中或撒入播种沟内。
②毒饵诱杀可用50%辛硫磷乳油或40%乐果乳油,或90%敌百虫30倍液拌麸,于黄昏时撒施地表垄沟进行毒杀。
③药剂灌杀50%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,或40%乐果乳油1000倍液,或80%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灌杀。
2。蚜虫的防治因为蚜虫滋生速度快,蔓延迅速,必须及时防治,通常采用化学药剂防治。在用药上应思索选择内吸性强的农药。如50%抗蚜威(辟蚜雾)可湿性粉剂2000—3000倍液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,对蚜虫有特效,且对天敌等安全。其它可选用25%溴氰菊酯3000倍液、40%氰戊菊酯4000倍液、20%菊·马乳油2000倍液、25%乐·氰乳油1500倍液40%乐果乳油1000—2000倍液、50%杀螟松乳油800—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。
留意上述菊酯类、有机磷类药剂应交替使用,以防产生抗药性。
本页链接:https://tst3.com/article-show-id-69335.html